PP1-movie模式,或者说是视频模式。压缩阴影与高光,降低对比度(直方图收拢)
PP2-still模式,或者说是静态模式,拍照模式,它的伽马和色彩模式就是叫still,顾名思义是比较适合拍照用的设置,主要是对比度和饱和度比较高,相比较pp1,它的画面整体偏暗了一些,对高光的压缩更多
PP5-饱和度和对比度比之前更低了,亮补也有所收敛。这个模式下它的伽马用的是cine1,色彩模式是cinema,顾名思义要开始走所谓的电影路线了,因为电影的制作流程是,前期尽量拍摄低饱和度,低对比度或者说是高宽容度的这种画面,尽量去还原原始的细节,给后期调色留尽可能大的余地,去实现我们所说的电影感的画面。
PP6-相比于PP5,PP6色彩更淡,阴影和高光压缩的更多,对比度也降低了一些
PP10-使用[HLG2]在保留大量暗部亮部细节的基础上,对比度比S-Log高,亮度比色彩饱和度也比S-Log高。如果你拍摄的视频放在电脑里查看显示过爆,并不表示高亮部位细节损失,原因是当前显示器不支持现实HDR视频
简单的总结:PP1-6,普通玩家,适合直出或者简单后期调色;PP7-9,专业影像,使用索尼自研的伽玛曲线,保留更多的明暗部细节,但是ISO最低只能设置800,噪点较高,适合而且需要后期专业调色;PP10:拍摄HDR影像
每种PP值都含有这几个参数:黑色等级,伽马(movie, still, Cine1-4, ITU709, ITU709 [800%], S-Log2、S-log3),饱和度,黑伽马,膝点,色彩模式, 色彩相位,色彩浓度,细节。一共9种,
其中黑色等级(专业术语又称:黑电平)是定义纯黑色的界限。
伽马:定义宽容度级别,即伽马曲线(对jpeg和raw都有效)
黑伽马:(伽马对比度)
膝点:(伽马曲线顶点数值微调)
饱和度(又称彩色电平): 彩色电平调整的对象是彩色空间的饱和度,让褪色的色彩变得鲜艳。
设置范围–7 (Grow pale in color) ~ +7 (Grow rich in color)之 间选择。
此外,还有-8 :以黑白模式拍摄。
设置值越高,颜色越鲜艳;设置值越低,颜色则越淡。彩色电平应与对比度一起进行 调整。
明亮和鲜艳的设置会制作出普通视频效果的画面,而昏暗和鲜艳的设置则会使画面具有电影效果。
明亮和浅色的设置会使 画面具有粉笔画效果,而昏暗的亮度与较浅的色彩结合,会使画面更具艺术表现力。
色彩相位:该功能控制的是彩色空间的色调。
色调调整一个步阶,色轮大约转动1.5°。将色轮左右旋转时,彩色会发生转换,比如从红色到黄色、绿色、淡绿色、蓝色和紫色。
由于这一设置会对所有颜色产生影响,因此很难使用彩色相位功能进行专门色彩的调整。在不同的摄像机之间进行严格的色彩匹配时,需要详细参照这一设置。
设置可在 –7 (Greenish) ~ +7 (Reddish) 之间进行调整。
其包括:[R ( 红色)]、[G ( 绿色)]、[B ( 蓝色)]、[C ( 青色)]、[M ( 品红色)] 和[Y ( 黄色)] 6个彩色浓度值。 各自都可在-7 到+7 之间单独进行调整。
色彩浓度: 指可调整画面中深色彩(彩色空间中的高饱和度区域)的亮度。值越高,则亮度高,则色彩看起来更为苍白。
饱和度越高,色彩的变化也越大。
但如果色彩很淡,那么就几乎看不到任何变化。
关于PP对RAW照片的影响——以下功能不在RAW照片中体现:
黑色等级 /黑伽马 /膝点 /色彩浓度
部分伽马会影响raw照片噪点水平,例如s-log2/3,如果更改伽马,可用的ISO值范围会发生变化。
如果要尝试自定义,可以在PP1-PP2中试一下
尽量用K值手动白平衡拍摄,因为相机自动白平衡对于PP识别会有问题。 会让你调好的颜色又看起来不好。
关于黑色等级:部分PP将黑色等级降低,会造成更窄的动态范围,目的是为了匹配佳能色彩,用户如果觉得对比太大,可以提高黑色等级。
 
sony 图片配置文件(picture profile):等您坐沙发呢!